蛋雞育種新指標?家禽體型重要基因已確定
原發表日期:2017-10-10
來源:農產品期貨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家雞矮小化研究中獲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進化生物學領域雜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家雞體型重要基因已經被確定,其結果或給今后的家雞育種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人類的馴化和選育使得家雞成為表型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在體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雞或斗雞(>5 kg)和小型觀賞雞(~0.5 kg)可達到10倍以上的懸殊差異。作為重要的經濟性狀,家雞的體型一直受到育種工作者的長期關注。其中,家雞的矮小化(dwarfism)在蛋雞和觀賞雞選育中至關重要。然而,傳統關于家雞體型的研究難以精確鎖定關鍵基因,家雞體型大小的遺傳學機制尚不清楚。
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雞——塞拉瑪
針對家雞的矮小化現象,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嘗試采用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法,對我國著名矮小化觀賞雞——元寶雞展開研究。相關結果顯示,BMP10基因在元寶雞受強烈的人工選擇作用,其上游啟動子區域的突變導致其在元寶雞心臟中表達上調,是導致其矮小化的重要原因。該基因可以解釋元寶雞22.41%的體型變異。相關工作也表明,運用群體基因組分析有望在較小的群體樣本水平發掘家雞復雜性狀的主效基因。
元寶雞
有意思的是,矮小化的家雞品系眾多,其遺傳機制是否相同?針對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進一步選取了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雞——塞拉瑪(Serama)和我國云南著名的小型雞——大圍山微型雞開展了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群體遺傳結構分析揭示,元寶雞、塞拉瑪和大圍山微型雞有著獨立的遺傳組分。群體歷史分析顯示,元寶雞和塞拉瑪在選育過程中經歷了強烈的瓶頸效應。選擇信號和模擬計算分析鎖定IGF1和POU1F1是決定塞拉瑪矮小化的重要基因。相關基因均在生長發育相關通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種選擇信號組合的模式提示“雜種優勢”效應是導致塞拉瑪成為世界上體型最小雞種的重要原因。對三個矮小化雞種的比較分析顯示,它們矮小化的遺傳機制并不相同,很可能是多次獨立選育的結果。相關結果也為今后的家雞育種工作提供重要的靶點和參考。
我國云南著名的小型雞——大圍山微型雞
來源:遼寧省畜牧獸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