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研團隊:頂尖科研“喚醒”記憶中回鍋肉美味
原發表日期:2019-04-02
來源:四川日報
【開欄的話】
高校的內涵發展,推進“雙一流”建設,需要創新人才支撐。即日起,本報推出“走進四川高校超強科研團隊”系列報道,同時聯合川報觀察客戶端推出“為你心中的四川高校最牛科研團隊打call”網絡投票活動,聚焦科研團隊專注鉆研、創新突破的精神,展示高校前沿科技魅力,探討創新發展背后的人才隊伍建設新思路,敬請關注。
◎名片
四川農業大學的動物營養與飼料團隊隸屬該校動物營養研究所,該所成立于1986年,主要從事豬、禽、草食動物和水生動物的營養需要、營養代謝與調控、飼料營養價值評定、飼料加工配制技術以及交叉領域的研究,已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90%左右的成果得以推廣轉化,累計創造經濟社會效益近400億元。
◎探訪
近日,川報觀察客戶端的一篇報道引發熱議:在成都某餐廳,一份回鍋肉可以賣到1200元,一個重要原因,所用豬肉是自養的四川地方豬,才能達到最正宗的“口感”。一道四川家常菜,引起四川農業大學一個科研團隊的關注,他們的研究正致力于豬肉品質的改良,讓記憶中的回鍋肉美味回歸,讓消費者吃的豬肉更加健康。
3月22日,記者走進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動物營養研究所辦公區,走廊上的掛圖剛剛更新,2018年著名動物營養學家、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陳代文主持完成的《豬抗病營養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最近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今年1月,陳代文教授率隊去北京領獎。比起獲獎,讓陳代文更高興的是,農業農村部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購買了該項科技成果準備推廣應用,為實現“2020年飼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做技術儲備。“我們做科研的,千辛萬苦研發的成果能夠得到應用,就是最好的回報。”
□李勁雨 本報記者 江蕓涵
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中國養豬無抗時代核心技術誕生
這是一支與豬肉打交道幾十年的科研團隊。從吃得上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他們的科研方向緊緊圍繞著人們的飲食需求。
上世紀90年代,養殖業環境日益污染、豬疫病頻發。
陳代文發現,傳統養殖模式主要通過飼料中添加來預防豬生病,但是豬對藥物形成依賴后會形成抗藥性的惡性循環,在養殖業建立“防重于治、養重于防”的生產模式迫在眉睫。
“一方面,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消費者需要吃上安全的豬肉;另一方面,我們做飼料研究感覺已經觸到了技術的天花板,團隊迫切需要另辟蹊徑,找尋新方向。”2005年,陳代文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抗病營養”概念,即通過營養技術改善豬抗病力,緩解疾病危害,減少生豬養殖用藥。
各種不解和質疑隨之而來:“依靠營養實現抗病是天方夜譚吧!”
最好的回應是研究成果。此后13年,陳代文帶領老中青三代埋頭奮戰在實驗室里,從概念提出、框架構建,到任務分工、聯合攻關,邊研究邊總結邊應用,上百名師生、數十家企業參與其中。
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余冰教授告訴記者,“5+2”“白+黑”是大家的工作常態。一個個深夜甚至凌晨,在成都校區第六實驗樓、第七教學樓下,最晚離開的車子,大部分來自動物營養研究所的老師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圍繞營養與腸道健康、病原性和飼料源性致病因子互作規律開展了系統研究,從整體、組織、細胞及分子水平探明了營養的抗病功效及機制,于2013年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截至目前,陳代文帶領團隊推廣應用生產抗病飼料3000萬噸,出欄生豬近2000萬頭,新增產值上千億元,利潤近百億元;減少使用6000噸,減少豬死亡200萬頭,減少排糞污400萬噸。
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應用,新技術得到了同行普遍認同。日前,全球知名的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項目官員專程赴川,邀請團隊出版英文專著,推動抗病營養理念及技術的全球化交流,旨在將新技術應用推廣于全球畜牧行業。
不占“天時地利” 他們硬是做出了一件件“出格”的事
動物營養研究所內,一塊刻有中英文“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中心”字樣的牌匾引人注目,這是全球唯一的豬營養研發中心。2017年,著名跨國企業法國安迪蘇公司上門尋求合作,“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中心”落戶動物營養研究所,成為養殖業“產學研”國際合作模式的新典范。
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團隊?團隊發展之初地處西南小城,不占“天時地利”,卻沒有坐井觀天,故步自封。在動物營養所副所長、何軍教授看來,“全靠的是一股拼勁走到了今天。”
營養所剛成立就從意大利引進了現代化全封閉的豬舍,繼而讓動物“享受起了中央空調”。營養所創始人、一生簡樸的楊鳳先生在科研上從不吝嗇,他的那句“要把錢盡可能用到科研上”成為營養所后繼領導的不二法則。
陳代文2005年任動物營養所所長,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機構改革,分類成立了豬、禽類、水產、飼料和反芻動物幾個研究室,讓團隊成員定位了專業方向。團隊現有長江學者1名,國家萬人計劃4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二級教授8人……目前,動物營養學科已成為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雙一流”建設學科。
“歡迎來到地獄旅游。”這是當年楊鳳先生歡迎研究生的第一句話。周小秋教授也把這種精神傳承了下來,絕不對學生放水是營養所的特色。別的地方60分及格,營養所的課程學習必須要過75分才算。配料養豬、泡實驗室、以豬圈雞場為家,對于所有師生來說都是常事。
2000年,動物營養研究所福建閩科博士工作站成為營養所創造性建立的第一個博士工作站新模式: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利益為紐帶、產業為支撐、項目為載體,由企業資助,共同對企業的技術難題攻關。如今,這樣的校企共建博士工作站已有31個,還被教育部收錄為人才培養產學研模式的典型案例。
營養所在創新產學研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上的探索并沒有停止,通過項目實施、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政策咨詢等多種途徑,90%左右的成果得以推廣轉化,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營養所每年從企業獲得科研經費1000萬元。
◎對話
科研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的
——對話著名動物營養學家、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陳代文
記者:把動物營養科研做到國際頂尖,你們團隊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
陳代文:我們團隊30多年發展歷程,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就是“奉獻、協作、求實、創新”八字精神,這八字精神不僅是動物營養所的魂,更與川農大精神一脈相承。
從創立至今,我們談不上優越的條件,就是一代代人靠著奉獻精神拼出來的;在我們團隊,共擔共享不是一句口號,科研火花需要碰撞,遇到問題一起去解決;特別是老前輩那種對科研嚴謹的態度,在耳濡目染中傳承下來。而我們的發展更離不開創新,從理論到技術,再到團隊管理運行機制,處處存在創新。
記者: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你們團隊怎么啃下的這塊硬骨頭?
陳代文:我們秉承一個理念,科研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的。一次次的實踐證明,與企業廣泛合作,我們有能力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企業對我們越來越信任和歡迎,在業界形成了很好的口碑。
記者:團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陳代文:我們計劃用若干年重點研究解決生豬“優質”的營養問題,讓豬肉從“放心”到“好吃”。我們通過優化營養結構研究,篩選了大量全價飼料配方,提出了“豬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的最佳方案,讓豬吃得少、排泄少,卻長得又好又快。這樣不僅讓豬吃得更科學,還可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從食物鏈端解決生態鏈的一些難題。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豬業分會官方微信(caaa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