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污染空間優化布局研究獲進展
原發表日期:2019-10-09
來源:中國科學院
9月30日,Nature 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南京審計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英國班戈大學等國際國內多家單位的合作研究論文“China’s pig relocation in balance”。
為了推進水污染控制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關閉或搬遷畜禽養殖場26萬多個,與2014年相比,2017年我國生豬出欄量減少超過4600萬頭。這種短時間內如此高強度的畜禽養殖污染控制在全世界范圍都很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在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決心。為了進一步控制南方高密度水網區的畜禽養殖污染,原農業部出臺了《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南豬北養、西進的畜牧業空間布局指導意見。在政策引導下,南方高密度水網地區生豬養殖量迅速下降,而在東北三省、內蒙古及云貴等耕地面積較大且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生豬養殖場數量和養殖量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但是,缺乏對政策的環境影響系統分析,也沒有充分考慮南豬北養可能帶來的污染轉移。
該研究系統利用“畜牧業-土地利用-水-養分-溫室氣體”系統耦合分析的思路,分析了“南豬北養”政策的綜合影響。研究表明:畜牧業的空間布局調整效果明顯,可快速且大幅度降低南方水網地區的水污染,但是可能會增加北方地區畜牧業污染風險,并造成轉移:一是水污染的空間轉移,從南方水網地區轉移到北方有關地區;二是由水體污染向大氣污染轉移,如氨揮發排放的增加。畜牧業是我國大氣氨排放的主要來源,并且相對于水體污染而言,氨的揮發排放更難以控制。此外,氨排放的大量增加還會造成局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降低。“南豬北養”后氨揮發大量增加可能會造成東北三省、內蒙古及云貴等地區的大面積天然原始森林和草原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此外,由于東北三省、內蒙古及云貴地區缺乏足夠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氨揮發減排技術和經濟投入,如果綜合考慮生豬養殖氨排放對人體健康以及生物多樣性負面影響的成本,東北三省、內蒙古及云貴地區生豬養殖所創造的效益將很大程度上被抵消。
研究還利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我國未來生豬以及畜牧業的空間優化布局的理論思路和政策建議:(1)需要系統考慮區域間生態環境多界面(水-土-氣-人)的脆弱性和安全性;(2)權衡區域間畜禽養殖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等綜合限制因素;(3)嚴格立法和促進科學規劃區域畜牧業發展,對新建養殖場實施全鏈條、多介質污染物阻控技術。該研究為我國畜牧業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綠色農業發展提供系統分析思路,也為畜牧業相關環境政策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和政策建議。
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博士柏兆海、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博士金書秦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農業資源中心博士趙軍、馬林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農業水資源重點實驗室、中科院STS項目等的資助。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豬業分會官方微信(caaa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