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專家:新發地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來自歐洲方向
原發表日期:2020-06-15
來源:新京報
疫情暴發點為何在批發市場?新發地市場病毒從何而來?
疾控專家表示:新發地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來自歐洲方向
從6月11日到6月14日7時,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1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其中1例確診病例信息正在流調中。
那么,批發市場為何易成疫情暴發點?病毒到底怎么來的?近期去過新發地市場的人員需要做什么?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人員該如何排查?北京市場蔬菜供應如何保證?北京11個街鄉升級為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后有何影響?新京報記者逐一梳理解答。
追問1
新發地病毒從何而來?
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但還無法最終確定
已連續50多天沒有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的北京,新冠病毒到底從何而來?疫情暴發點為何指向批發市場?
北京市疾控中心楊鵬表示,北京新發地的病毒溯源還在進一步調查中。“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是從歐洲方向來的,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但病毒到底怎么來的,還無法確定。有可能是污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或者進入市場的人通過分泌物進行傳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依據既往的知識和經驗初步判斷,北京突然出現本土新冠疫情,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批發市場里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是源頭。批發市場很多海產品、牛羊肉等是外地輸入的,包括海外進口。目前全球每天有十幾萬新增新冠病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處理海產品或牛羊肉等時可能會造成污染。而且,在批發市場,很多海產品或牛羊肉等都是冷凍儲存,在這樣的環境下,病毒能夠存活很長時間。
這些產品運到北京的批發市場后,批發市場的人在操作時,手會接觸到被污染的產品,再擦鼻子揉眼睛,就會被感染。一開始癥狀輕微,如果沒有意識到,在工作中還可能會造成人傳人。
第二種可能,有其他的傳染來源。新發地批發市場人流量非常大,市場上的人員來自四面八方,出入新發地批發市場的人是傳染源。比如,他可能是一個從其他疫源地過來的人,被感染之后癥狀很輕,自己當時也沒注意,此后對新發地批發市場造成了污染,導致了疫情的集聚。由于目前發現的幾個病例都與新發地批發市場有關聯,于是把注意力都轉到了新發地。
至于到底是市場里被污染的海產品或肉食品是最初的傳染源頭,還是出入市場的人是傳染源頭,這兩種可能都存在。但根據北京目前的狀況,第一種情況可能性更大。
據央視新聞
追問2
新增確診病例是否都與新發地有關?
51例確診病例都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
近幾天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1例,據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當前確診病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
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6月13日0時至24時,新增的36例中,在新發地市場工作者27例,曾直接或間接暴露于新發地市場者9例。通過主動就醫發現11例,疫情溯源篩查主動發現25例。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介紹,北京市要抓好病例流調溯源,擴大流調范圍、擴大對相關人員的醫學觀察范圍、擴大核酸檢測范圍、擴大采樣范圍。核酸檢測要做到應檢盡檢、愿檢盡檢。對新發地批發市場內人員和周邊小區居民,全部進行核酸檢測,并實施醫學觀察措施。加強健康篩查,發揮發熱門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哨點監測作用,逢熱必查、逢熱必檢。
追問3
近期去過新發地的人需要做什么?
應主動進行核酸篩查,可打120坐專用車輛診療
據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病例發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提示市民朋友如近期曾去過新發地市場,應如實向社區或單位報告,主動前往相關機構或在社區安排的地點進行核酸篩查,不要外出,做好個人健康監測,如已出現癥狀應及時就近診療,前往醫療機構時嚴格按要求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北京對5月30日以來去過新發地市場或接觸過市場的人員開展篩查,進行核酸檢測。這些工作由社區按照要求有序開展。5月30日以來,與市場有接觸人員應該主動向社區或單位報告。去過新發地市場的,除報告外,應及時就近到設有發熱門診的機構進行診療,可以撥打120,乘坐專用的車輛進行診療。
追問4
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人員該如何排查?
全面排查曾接診確診病例的醫院及醫務人員
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要求接診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醫院迅速開展排查與消毒,全面排查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醫務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并做好接診病區的消毒。比如,對宣武醫院、博愛醫院等接觸過確診病例的醫務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79人,全部進行了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6月13日又派出8名市級院感專家對相關醫院的院感防控工作進一步進行了現場指導檢查。
下一步,北京將持續與各區衛生健康委加強對各醫療機構的督導檢查,全力做好新冠肺炎患者的排查工作,同時提高院感防控水平,確保全市醫患安全。此外,部分醫院正在按相關要求開展發熱門診的改造提升工作。
追問5
多個街鄉上調風險等級意味著什么?
多地要求對有北京旅居史者進行隔離
多個地區要求,對從北京西城、豐臺等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抵達當地人員進行集中隔離14天,有的地區還要求對從北京抵達當地人員進行居家隔離或集中隔離。
山東聊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6月13日發布緊急通知稱,對于有豐臺區旅居史的一律集中隔離至離京后14天,再居家隔離至離京后21天;對于有北京市(除豐臺區外)旅居史的居家隔離至離京后14天,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應安排集中隔離。根據現住址按轄區管理,采集隔離當天、離京后第3-5天、離京后第13天的咽拭子、肛拭子(或糞便)標本進行檢測,有豐臺旅居史的在離京后第20天再加做一次核酸檢測。隔離到期檢測陰性且無癥狀者可解除隔離,檢測陽性或出現發熱等不適癥狀時要立即專車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進一步診治,同時迅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吉林省通遼市疫情防控指揮部13日發布的通告提出,6月13日零時后,所有從北京市西城區、豐臺區、房山區等疫情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地區進入通遼市的人員,須向所在派出所、社區(嘎查村)主動申報個人健康情況,并一律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2次核酸檢測+1次血清抗體檢測”的管控措施。6月13日零時前,從上述中、高風險地區進入通遼市人員未滿14天的,一律執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至期滿14天。
6月13日,沈陽桃仙國際機場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知:根據遼寧省疫情管控最新措施,2020年6月13日20:00起,對從北京市豐臺區、西城區月壇街道、房山區長陽鎮來遼人員采取14天集中隔離管控措施,請相關旅客提前做好準備。
國內多個地區發布通告,提醒市民關注北京疫情相關通告,如與病例行程有交集及時上報,如非必要近期不要到北京。
追問6
蔬菜供應是否充足?
六大批發市場蔬菜上市量最高增3倍,不必囤積
通過“點對點”補貨機制保證正常供應
昨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第116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王洪存表示,6月13日全市再次召開生活必需品調度會,要求各區多渠道多措施保證生活必需品供應。目前各區均針對這次新發地出現的臨時管控措施,制訂了保供方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市場供應應對方案。目前全市除新發地之外的其他大型批發市場均增加了進貨量,據統計,岳各莊、大洋路等六大批發市場昨日蔬菜上市量15517噸,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比例由新發地暫時休市前的21.8%提高到64.7%,其中錦繡大地蔬菜上市量增加了2倍,大洋路蔬菜上市量增加了3倍。
王洪存表示,北京市也加強了對二級市場和小門小店的關注和幫扶。目前全市200多家二級市場總體平穩,對一時缺貨的市場,通過各區的“點對點”補貨機制,由周邊的大型商超和批發市場對二級市場予以幫扶,保證市場的正常供應。“很多區還準備了蔬菜直通車,隨時待命,哪個地方出現補貨請求,可以隨時隨地提供幫助。比如,豐臺區興源萬柳市場蔬菜水果短缺,豐臺區商務局迅速與企業對接,及時完成了果蔬補貨,保證了市場供應。”王洪存說,下一步,北京市商務局將繼續加強監測,除對一級批發市場和大型連鎖超市的監測外,通過多種方式,關注和加強對二級市場和小門小店供應情況了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建立督導機制,約談問題部門。
500余家連鎖大超市聯系方式公布
王洪存表示,北京市將進一步發揮各區屬地責任,強化點對點補貨,完善各大商超、一級批發市場與二級市場和小門小店的對接機制。
北京市商務局已在官網上公布了北京511家連鎖超市門店的地址、門店電話和總部電話(網址鏈接:https://sw.beijing.gov.cn/tzgg/202006/t20200614
_1924619.html)。小型便民菜店等需要貨源的商家可與這些連鎖超市開展對接與合作。“各社區菜場、小門小店,可與之對接建立聯系,大手拉小手,小手牽大手,確保二級市場及小門小店盡量不缺貨,缺貨能補上。”王洪存說,同時,市民可通過搜索“北京e生活”微信公眾號和APP,查詢“北京生活服務網點電子地圖”,了解周邊蔬菜零售、超市等商業網點信息。
王洪存說,市區商務部門正多措并舉,協調調度市場資源,增加庫存,加大市場供給。北京市場供應有保障,在貨源上沒問題,只是由于對新發地的管控措施,原有的流通渠道暫時受到一些影響。希望市民不信謠、不傳謠,不搶購,不囤積,合理購買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各大超市加倍備貨,不必囤積
為全力穩住北京“菜籃子”,北京各大商超緊急加倍備貨,從13日夜里起,各地蔬菜緊急運往京城各大門店。據不完全統計,家樂福、物美、超市發、盒馬、沃爾瑪等超市,已連夜將超過3000噸的果蔬運到京城,昨日超市果蔬上市量遠超平時,市民可按需購買,不必囤積,以免浪費。
記者從物美集團了解到,物美緊急協調生鮮產地送貨,“13日陸續有2100噸果蔬到店,已達到平時供應量的3.5倍,其中包括蔬菜1500噸、水果600噸。”物美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果蔬均為產地直采,檢驗檢疫合格,全力保供應、保安全。消費者也可通過多點APP線上購買,享受生鮮送到家服務。
A06-07版 采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陳琳 戴軒 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