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找工廠到找科學家 生豬育種“卡脖子”難題有望突破
原發表日期:2021-01-14
來源:金融界--百度百家號
作者:證券日報記者吳文婧 見習記者杜卓蔓
歲末年初,正逢豬肉消費旺季,《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發現,市面上銷售的豬肉產品豐富,而進口豬肉產品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全世界有一半的豬都養在中國、消費在中國,中國商品豬種豬卻長期依賴進口。”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瑤生表示。
進口豬肉占據國人餐桌
在走訪時記者還注意到,盡管豬肉產品品種豐富,但少有黑豬產品擺放在貨架上,幾家大型連鎖商超的工作人員均表示,沒有黑豬肉在售;隨后,記者瀏覽多家電商平臺發現,我國本土產的如浙江金華、太湖、山東濰坊等地的黑豬五花肉價格基本達到了普通五花肉的2-3倍。
“白豬養殖的經濟效益高,出欄快,相比之下,黑豬長得慢,個頭又小。”浙江本地一家養豬企業的負責人朱先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黑豬是我國本土豬種,上世紀80年代大量引入繁育白豬對黑豬養殖造成了極大沖擊,近年來消費者對黑豬肉需求再次抬升,這一市場才有些復蘇,“為了效益,很多企業都是從國外引種,換言之,我們餐桌上不少本土豬肉也算是‘進口肉’”。
陳瑤生則告訴了記者一個驚人的數字:“我國的商品豬,80%以上來自國外引種。”這也意味著,一旦國外引種受限,對居民菜籃子里的豬肉影響頗大。
據陳瑤生介紹,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國外引進“杜、長、大”,也就是美國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豬,每年數千至1萬頭,2002年達到2萬頭,此后呈下降趨勢,然而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引進國外種豬又突破2萬頭。
2019年,面對非洲豬瘟,廣大的中小企業和養殖戶不具有大規模企業的生豬育種科研技術,產量大幅下降,我國生豬產業損失慘重。據公開資料,我國豬肉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比例在2016到2018年穩定在48%左右,2019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降至40%。
攻堅生豬育種難題助農
“養豬企業最大的瓶頸就是種豬繁育,其次是優質飼料。不過生豬育種技術具有一定難度,我國缺少在這方面的技術人才。”朱先生向《證券日報》記者直言,“進口白豬,繁殖幾代后容易退化,這也導致不具備育種技術的企業不得不花大價錢反復從國外引入種豬和豬的精液。”
“生豬育種的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陳瑤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生豬育種效率的提升,讓引進種豬進入‘引種-適應-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環,做到少引種甚至不引種。”
事實上,陳瑤生已經帶領他的團隊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立了國內生豬種源數據中心和生豬育種基因庫。據了解,這幾十位“養豬專業”的博士、碩士在入學之前,要先去基層養豬企業鍛煉兩個月。
近日,陳瑤生團隊在中國內貿批發平臺1688開通種豬和豬精企業店,這一科研團隊的實驗室產品種豬和種豬精液,終于能與全社會共享。阿里巴巴內貿事業部運營總經理洛軒表示,此舉意味著建立起了農業實驗室與中小微企業的直接對話,開啟從找工廠到找科學家的新模式。
“希望將實驗室優質的種豬資源,通過阿里巴巴助農體系推廣出去,最大程度地觸達全社會的中小企業和養殖戶,提升國產商品豬肉的產量和質量。”陳瑤生表示。
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稱,自2014年以來,阿里率先進入農業“最先一公里”,正積極助推農業科技走出實驗室,建設開放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探索普惠的數字農業新模式。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豬業分會官方微信(caaapig)